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职称期刊论文查重
对监察机关通过私法手段保护国有资产的探讨
  • 时间:2018-10-30 18:15
  • 编辑:CNCNKI查重网
  • 阅读:5191次

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借鉴 “诗品”对古代诗文的品评范式,从中国传统民族诗艺美学的审美观和情趣中选取情感,意境,语言三个传统诗学范畴,对中国现当代儿童诗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提炼出“童情”、“童语”、“童境”的儿童诗审美标准。其中通过作品解析提出“童情”为纯真、有爱;“童语”为浅白、自然、和谐;“童境”列稚、趣种境界。基于以上尝试着构建儿童诗的品评形态——“童品”。同时结合诗学批评的理论“隔与不隔”探索儿童诗品格的审美标准,从而为中国儿童诗的品评形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参照。 

 

关键词:儿童诗  诗品  童品  品评  隔与不隔  审美标准

前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读到了几首儿童诗被它生动纯真的语言所打动,就到知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关于儿童诗的研究却很少。中国期刊网全库中以“儿童诗”为主题的搜素有863条结果,进而搜索主题为“儿童诗审美标准”只有10条的研究结果。很少的原因也许是真的不值得研究,对于大家来说太浅显,不屑于;或者还有一个原因这是一个被忽略的“桃花源”,只是大部分的学者还没有发现它的美。兴趣使然断断续续的读了几部儿童诗集,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能引发我最初的灵动和纯真的诗却显有少之。忽然想起一次散步晚归,5岁小儿一进楼道,楼内的感应灯随着我们的脚步声亮起,小家伙说了一句“嘘,我们把灯泡吵醒了”,顿时觉得生动奇妙,这不就是诗吗?何为一首好的儿童诗?儿童诗的品评标准是什么呢?

 

第一章  当代儿童诗歌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儿童诗歌的研究更是鲜有成果,直到新时期,当代儿童诗歌理论的研究才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起初是当代涌现了一批儿童诗歌的作家,这些作家在进行大量的儿童诗创作后,开始反思儿童诗歌的艺术表达和美学理论,例如早期的儿童诗作家陈伯吹发表了《儿童诗与形象思维》,现代女作家柯岩在1979年《文学评论》上发表了《漫谈儿童诗》,都是在进行一些列的儿童诗创作之后提出的对儿童诗的创作反思。当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批的儿童诗创作者涌现,大量的儿童诗作品也随之出现,同时对于儿童诗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兴起。例如金波的《儿童诗片论》、汪习麟的《儿童诗散论》、彭思远的《儿童诗的情节浅谈》、圣野的《诗的散步》、刘崇善的《儿童诗初步》、高洪波的《儿童诗欣赏》、樊发稼《论儿童诗》等等, 尤其是汪习麟、樊发稼的著作——《儿童诗十家》,选取了现代儿童诗创作作品颇丰的十位儿童诗作家,包括田地、圣野、任溶溶、金波、柯岩、鲁兵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家作品,同时还选取部分诗人的诗论。这一时期儿童诗歌作为独立的个体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对象,标志当代儿童诗歌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大陆与台湾儿童诗的创作交流,台湾儿童诗引起了内地学者的注意出现了一系列的针对两岸儿童诗审美风格上的研究,例如蒋风的《···──从中国诗艺美学传统看海峡两岸儿童诗》,彭斯远根脉相连 和声共鸣——海峡两岸儿童诗比较》。同时也带动了这一时期大陆儿童诗的研究。蒋风的《漫谈儿童诗》、高帆的《儿童诗是诗》、樊发稼出版了《儿童诗论说》和《樊发稼论童诗》,金波著有《金波论儿童诗》和《能歌善舞的文字:金波儿童诗评论集》,圣野著有《诗的美学自由谈》、《圣野诗论》和《诗缘:圣野回忆录》,彭斯远与郑德昌合编《少年精神世界的守望者——邱易东诗歌研究》,章亚昕著有《诗心与童话:论儿童文学与诗性精神》,王亨良《圣野儿童诗创作理念与实践研究》等这些论著基本都是儿童诗人诗论。

    21世纪以来,儿童诗进入儿童教育的视野,儿童个性的多元化发展,一批儿童本身作为创作者的儿童诗开始出现,小诗人吴导六年级就出版个人诗集《有太阳真好》、《我喜欢长大的世界》,高璨五年级时的诗集《一朵野菊花又开了》,2012,《诗刊》头条刊载了9岁儿童徐毅8首儿童诗,这是《诗刊》创刊55年来从没有的历史。这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大批的儿童文学的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儿童诗的研究。身处高校的一些儿童文学学者对儿童诗歌的关注,带动了一批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研究。他们把儿童诗歌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产生了一些学术研究成果。朱自强诗人的绿色理论睿智——评高洪波的儿童文学评论》,方卫平论儿童文学的韵律艺术》,谭旭东当代儿童诗对纯美想像空间的构建》。钱万成《中国当代儿童诗歌的审美流变》、罗梅花的《儿童本位视角下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范秋菊论儿童诗意象的艺术呈现》、刘静论王立春儿童诗的心灵歌唱》。但是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者没有进一步深入儿童诗歌的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当代儿童诗歌的研究十分薄弱,基本限于儿童诗歌诗人自发的理论探讨,也就是创作体会的交流。对于儿童诗歌的品评美学标准,目前还处于空白的状态。本课题研究除完成学业以外,希望给儿童诗的审美标准提供一个新的品评视角,更重要目的在于以个人微薄的力量,为儿童诗歌发展、儿童诗歌美学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说文解字》中其原初义为物品、物件。钟嵘《诗品》的以“品”论诗也是与中国古代的“品”文化分不开。在中国古代,有三品,以论物的传统也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周易·巽》六四:悔亡,田获三品。”“作为艺术鉴赏的批评形态从汉代鉴识人物转至艺术领域,成为文人喜好的文艺批评方式,涉及诗、词、书、画、戏曲、小说等领域,诗品有钟嵘《诗品》等。

    《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接近于文学批评的诗论专著。其中“品”字可做两种理解:作为动词品尝,品味之意。诗对个体的感觉,进行品味和回味,意味着分辨和区分,有择优取善从美之意,于是就有了上中下三品之分;再有作为名词意义上的“品”是作为分辨区分的结果而言,钟嵘把五言诗人分为三品,一品为类,各类中再以风格的不同而细分。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提出自己的批评方法为致流别,辨清浊,掎摭病利,显优劣”。概括而言《诗品》以“品”为经线,以风类类别为纬线,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构架。一共品评了从汉代到南朝的120余位五言诗人,论优劣,定品第。

    由此试想借鉴《诗品》的品评范式作为品评儿童诗的参照,从而提出“童品”的儿童诗品格审美标准。对于《诗品》中追本溯源的流派意识暂不做讨论,这里的“童品”只关作品无关作者,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至今未穷尽深入了解前辈的所有佳作,从而无法对儿童诗作家的归属学派妄加揣论;再有,同一个儿童诗作家有其上乘佳作亦有其偶发败笔很难以偏概全;再者近年虽有学者对于大陆儿童诗作家和台湾儿童诗作家进行风格比较的研究,但终谈不上流派之分。日后随着对儿童诗歌的深入研究,亦可能再做此方面的探索。


知网检测
维普检测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国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入口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2021006641号-1 本站非知网官网,只是可通过渠道检测,提供查重报告.